推拿治疗小儿抽动症?
温馨提示:由于篇幅原因,很多内容不能详尽,如果您或者您的家人需要疾病咨询,可点击此处进行免费沟通。
以前,抽动症虽然很难治疗,但是并没有太多的人患这个病,而现在却是越来越普遍。据统计,我国现有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人口数量(即我国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发病和患病人群适龄人口(达到3.6亿,抽动症患病与发病分别在5~11‰和1%以上,且成逐年上升趋势。大约共有180万~396万左右患病儿童,每年约有36万名新发病儿童,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,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? 一、目前我国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,父母的期望值很高,给儿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,而抽动症的发生和儿童紧张的情绪和外部的压力都有关系。 二、近年来剖腹产孩子越来越多。早产、难产、剖腹产儿更易患此病。 三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,空气质量下降,导致小孩上呼吸道感染增大,环境与药物因素也是抽动症的诱因之一。 四、城市孩子比较孤单,过多依赖于电视和电脑,看电视、玩游戏时间过长,看惊吓片等,令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。 五、孩子饮食不当,食食用过多,过多食品添剂、色素或防腐剂等的使用,都有可能会引起儿童抽动症的发生。 六、家长们的生活压力大,对孩子们的关心照顾的时间也少了,工作上的压力和家庭里的琐事使家长们的脾气变得急躁,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。 七、社会对儿童抽动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,医生、家长对抽动症的认识加深,使抽动症儿童的误诊降低,就诊量增加。 温馨提示:如果儿童抽动症的症状比较严重的话,家长不知道怎么处理,此时建议让孩子留院治疗,以免错过治疗的较佳时期,同时也可以避免各种并发症出现时不能及时处理的情况。 一、治法 止(局部)抽搐,止秽语为治标之法,可通过镇肝熄风、滋阴潜阳、宁心安神、看惊掐惊、豁痰开窍而实现。调补阴阳、调和气血为治本之法,可通过滋养肝肾、补益心脾等而实现。 实证、热证、阳亢以方1为主,方2为辅;虚证、寒证、清阳不升以方2为主,方1为辅。 二、基本方 处方1 组成 心肝同清(3~5分钟) 头面四大手法(开天门1分钟内;推坎宫1~2分钟;揉或运太阳2~3分钟;耳背高骨3揉1掐50~60次) 头部三振按(拇指指腹或掌根振按百会,每振5~8秒,停顿片刻,再振,共操作约1分钟;两手食、中、无名三指并拢分别置于两目上眶,3揉1振,2~3分钟;两掌相对置于两太阳穴,对称向中央挤按;后一手掌置于前额,另一掌置于后枕部亦对称向中央挤按;每挤按3~5秒,振1次,操作2~3分钟,名振按头四方) 三阴交操作(两手拇指端分别置于三阴交,先点10次,后以拇指指腹振按30~40秒,再上下搓擦令热) 处方2 组成 补脾经(3~5分钟) 补肾经(3~5分钟) 揉二马(2~3分钟) 揉内劳宫(1~2分钟) 捏脊(3~20遍) 丹田操作(以三指或全掌摩小腹约1分钟;揉2~3分钟;每振3~5秒,放松,再振,约1分钟;横擦令热) 三、辨证论治 (一)阴虚风动 证候:频繁眨眼,面肌抽搐,头摇摆不定,咽喉不利,清嗓频频,消瘦,潮热,盗汗,五心烦热,头晕,目斜视,听力下降,舌红少苔,脉细数,指纹浮红。 治法:滋阴潜阳止痉 处方:方1配合方2。加水底捞月(30~40次,滋阴清热潜阳),点攒竹(10~20次,镇静安神),点四白(10次,止面肌痉挛及频繁眨眼),推桥弓(左右各5~8次,平肝潜阳降逆),下推天柱骨(令局部潮红,平肝降逆),拿太溪(10次,滋补肾阴),摩涌泉(20圈,引火归元)。 (二)心肝火旺 证候:四肢躁扰,瞬目不止,睡中磨牙,挖鼻挠耳,面红目赤,心烦易怒,口吃频作,夜啼不安,口舌生疮,烦渴引饮,舌红降,脉弦数有力,指纹色紫。 治法:清心除烦,平肝镇静 处方:以方1为主。加打马过天河(食中二指沾凉水交替从下向上拍打至前臂掌侧潮红,清心除烦),推擦心俞(以拇指指腹向下推擦心俞,令局部发热,能清泻心火),掐精威(两拇指一掐精宁,一掐威灵,同时掐10次,止惊止抽搐),掐山根青筋(10次,山根青筋是肝风特征,掐之能平肝熄风),扫散头侧(1~2分钟,既能祛风,又能醒脑开窍),分推腹阴阳(20~30次,能疏导气机,发散郁火),掐太冲(10次,清泻肝火)。 (三)心脾两虚 证候:肢体瞤动、麻木,抽搐无力,时时惊惕,头昏、健忘,学习成绩差,注意力不集中,睡中易醒,流涎,面色无华,食少,便溏,舌淡,苔薄白,脉细无力,指纹浮。 治法:补益心脾,安神定志 处方:以方2为主,配合方1。加推上三关(1~3分钟,为温为补),揉外劳(约1分钟,为温为升),掐内关(3揉1掐1分钟,宁心安神),拿风池与拿肩井(各拿约1分钟,能升提气机,改善头颈部供血),拿血海(10次,能养血祛风,止抽搐),揉足三里(2~3分钟,补脾胃之气),点心俞(10次,振奋胸中阳气),振揉膻中(3揉1振1分钟,开胸顺气,振奋心阳)。 (四)痰迷心窍 证候:时时抽搐,神情恍惚,喉间奇异叫声,流涎不止,咽喉不适,头昏,胸闷,恶心,时时干呕,苔腻,脉滑,指纹滞。 治法:豁痰开窍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