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导航

  • 医院介绍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小儿神经内科
  • 发育行为科
  • 小儿内分泌科
  • 小儿外科
  • 儿童康复中心
  • 儿童心理科
  • 小儿眼科
  • 儿童常见病
  • 儿童保健科
  • Taiyuan tianshi

    Children's hospital

    从孩子的视角看自闭症
    门诊时间:8:00-17:30点击电话咨询

    温馨提示:由于篇幅原因,很多内容不能详尽,如果您或者您的家人需要疾病咨询,可点击此处进行免费沟通。

      交流方面的挑战

      要进行成功的交流互动,需要孩子对快速变化的多感观信息、语言和其他社会性情感信息进行快速关注和理解。交流过程中所需要的灵活性对自闭儿提出了很大的挑战。自闭儿发起交流的原因、交流的形式和他们选择的话题范围,都是存在一些差别的。这些孩子在交流方面的特点一般是采用常规化的方式。他们的交流模式似乎是在他们感知到的混乱中,建立一种有意义的交互行为的方法。

      1、交流的发起

      自闭儿通常需要具体的暗示,才能记得该说什么。没有这些有形的提示,他们通常想不到新的内容要说。

      2、模仿语言

      自闭儿使用模仿语言有很多原因。模仿语言典型反映了基于场景的、整条信息进行处理的学习方式。新想法和新信息的产生是更困难的,因为这是一个分析的过程,需要思维和组织的灵活性。很常见的是“即时模仿”,也就是在听到之后马上重复出部分或话语。不幸的是很多孩子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,重复出对方说的话。“延时模仿”也很常见,也就是在听到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后,部分和重复出听到的话。这种情况是和特定的人或者场景相关的,反映了孩子不太能够把语言含义和事件联系起来。 

      3、相互交谈

      相互交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需要把认知、语言、社会性认知、情感以及交流能力的各项元素综合在一起。自闭儿尽他们的较大努力来融入到和他人的交互中,期间结合他们自己对情景的理解。但是,他们的交流时常会成为套路化的对话:

      四、倾向于拒绝变化

      仪式化的行为主宰了自闭儿的社会性和交流模式。仪式化行为似乎表达了他们的心理状态,或者表达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。这些行为可以看作是快乐、不适、恐惧或者困惑的表现。仪式化行为体现了能力的局限,或者是孩子在令他们困惑的社会环境中寻求秩序感的方法。对这些仪式化行为的根源,以及它们和相关的焦虑异常、强迫性行为异常以及其他神经异常之间的关系,目前的研究还是出于初级阶段。

      自闭症患者的自述有助于人们去理解这些仪式化行为。

    90%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